中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怀

他们 为她而来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从1963年到2023年,她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仍是敦煌。

7月10日下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社会各界专家代表与樊锦诗先生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樊锦诗先生整整60年的执着和坚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樊院长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的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一处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

“本世纪以来,樊院长亲力亲为,率领团队探索前行,积极引入先进科技,将石窟考古提升到崭新的境界。”

……

下午2时整,座谈会正式开始,这些樊锦诗先生从业60年来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开始讲述他们与樊锦诗的故事,大家在讲述中笑着、哭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樊锦诗奋斗的岁月。

“她是敦煌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国家文化文物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可敬可佩!”文旅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回顾了自己与樊锦诗先生相识以来的历历往事。他说,樊院长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和砥砺奋斗,带领莫高窟人建立起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研究、有效管理利用体系,在敦煌石窟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樊先生在敦煌的60年,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择一事,终一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沈睿文说,每当樊先生讲到敦煌、佛教石窟寺考古,讲到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她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有了光辉。这种光辉正源于以樊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对考古文博事业的执着热爱和终身奉献。

“我们高兴地看到,围绕敦煌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莫高窟的保护、研究,更是在坚守的基础上,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双翼,进入一个新阶段。”1958年,中国古代史研究院研究员罗琨与樊锦诗不约而同踏进北大历史系、选择了考古专业,共同奋斗在我国文化文物事业发展中。她说,祝愿莫高窟考古报告相继出版,不断为敦煌学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出成品、出人品”相互推动,将使敦煌研究院迈着更稳健的步子走向未来。

“樊院长一直说她做的事情很平凡,让我们把更多关注放在其他保护莫高窟人身上。”上海沪剧院原院长茅善玉在沪剧《敦煌女儿》扮演樊锦诗,为了塑造出有说服力的角色,她带领团队一次次赴敦煌深入生活,更在沪剧舞台上精心打磨了十年,一切都只为拍好这个故事。她表示,非常荣幸自己能将樊院长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的故事传播给更多的观众。

“樊锦诗先生用一生的痴守,诠释了她这一代人为国家担负使命、接续奋斗的家国情怀,也诠释了一名文物工作者应有的精气神。”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未来,敦煌研究院聚焦“典范”“高地”目标,赓续中华文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探索前进,讲好敦煌故事,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18时许,座谈会进入尾声,樊锦诗先生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期许。“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感动中,是敦煌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樊锦诗先生表示,这一次的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将鞭笞我们不断做好研究院的工作,推动敦煌学的发展。

记者李萍责任编辑:顾洋
关键词: